和京都書店的初次邂逅
獨立書店 荒野夢二/銀色快手
攝影者:Who and Go studio
我和京都書店的初戀,是在一九九六年的夏天。
當年為了探訪三島由紀夫極致美學《金閣寺》以及川端康成浪漫淒美代表作《古都》小說中的真實場景前往京都朝聖,活脫是一個文藝青年的狀態。我騎著單車,穿梭在大街小巷間,那時沒有 Google 地圖,也沒有智慧型手機的衛星導航,僅憑著一張地圖,獨自一人踏上背包客的自助旅程。
卻在東山的民宅巷弄裡發現了一間古書店,裡頭蒐羅了許多絕版美術書以及各式各樣的畫冊,隨意翻看,興之所至,竟流連而忘返,光是這間書店就讓我消磨了一整個下午的時光,回想起來,店名為何我已記不得了,究竟在哪個巷弄找到的,也沒有太多印象。但我始終記得,推開門之後,古書特有的香氣撲鼻而來,昏黃的空間裡,尋書過程彷彿在古墓中探險。
偷偷觀察了一下店主,老先生似乎在核對帳簿或是在盤點庫存,戴著黑框眼鏡專注伏案工作,有客人上門也只是推了推眼鏡,確認有人進門,又繼續手邊的作業。那些絕版美術書、畫冊售價不菲,對於貧窮旅行的我,實在是買不下手。於是乎,我盡可能在店裡努力地翻閱想看的書冊,宛如貪食怪,恨不得把整間書店全吞進肚子裡去。能夠在這裡安靜地找書、看書,真是人間至福。
關於京都書店初戀的點滴回憶,我小心翼翼地收藏在記憶的盒子裡。
等到再打開的時候,才知道裡頭藏有許多我不知道的秘密。
四年前,我在台北的泰順街巷子裡,慕哲咖啡館的地下室開過布拉格書店。籌備之初,正苦於燈光照明該如何設計的時候,我上網查了許多國外書店的照片,最後決定用其中一張溫馨典雅又獨具特色的書店風景當作參考的範本,那間書店正是京都的惠文社一乘寺店。等到把書店結束營業之後,我和內人才實地走訪了惠文社,那簡直是我的夢中書房啊,古色古香的原木桌椅書架,裝幀別緻的各類書籍,獨特品味的選書風格,充滿濃郁的人文氣息,讓人好想乾脆搬到附近住,這樣一來散步就能抵達,該是多麼幸福的事。
自此,也開啟了我們夫妻倆每年必訪的京都書店之旅。
尋訪旅途中的書店
攝影者:Who and Go studio
我知道很多背包客在事前規劃這方面,幾乎是做足了功課,包括行程安排、食宿、交通接駁、必訪景點,必敗紀念品都詳查清楚,鉅細靡遺地寫在隨身手帳裡。相較之下,我們這樣散漫無目的地旅行者,對他們來說應該如同外星生物般的存在吧。通常我去京都不會事先做規劃,總是要等到坐上關西機場捷運線 HARUKA抵達京都車站的那一刻,才開始構思接下來要走訪哪些行程。我們習慣先往位於地下層的三省堂書店,逛個一圈看看有什麼值得注目的新刊書冊,當然也包括介紹京都旅遊的導覽手冊,像逛菜市場一樣,選購這次想買的書或是MOOK。
《只能在京都遇見的二十三間書店》的日文版,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入手,好像才出版一個月左右,我就買到它了,如獲至寶地塞進隨身背包裡,等到住進民宿的寧靜夜晚,我認真地研究該如何探訪這些充滿個性的京都書店,但我萬萬沒想到,這些隱身於巷弄間,或普通公寓的樓上,或老舊商業大樓的某個分租套房裡,有的沒有掛上招牌,有的招牌不甚明顯,有的即使問了附近的居民,也不知道這裡竟然會有間書店,讓人不禁佩服,不過就是開書店,有必要如此低調神秘嗎?
好比說,旋轉木馬京都位於熱鬧的四条河原町旁的寿大樓,那是建於昭和 2年(1927)的商業大樓,建築風格近似於台北的中山堂,將結合了古典與現代感的折衷式建築風格融於其中,歐式的入口大廳,大理石拼花地板,就連各樓層單位的信箱區也顯得高雅貴氣,實在難以想像,六樓會是一個繪本的夢幻王國,還附設了藝廊和文創商品小舖,我在那裡拿了一些插畫風的宣傳酷卡,還買了一套迷你的大象童話繪本,我相信喜歡插畫美術設計的朋友,一定會愛上這裡。
而位於堀川五条的書肆‧砂之書更是神奇,好不容易找到地址,走到樓下,完全沒有任何立牌店招,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沿著樓梯走上去,每間套房的門都像是六零年代科幻片的那種太空艙門,彷彿進入異空間,空氣中飄散著不尋常的氣味,走到了書店所在的樓層,只見一個小小的黑板寫著日文的歡迎光臨,必須鼓起勇氣才敢走進室內,而且營業時間只有周六、周日和周一,太厲害了,只開三天就可以存活下去的書店,而且店內永遠保持只有一千冊書,選書範圍還集中在哲學、美學、思想類的書,到底什麼樣的讀者會來逛這間書店,令我相當好奇,在那裡買了《異形的作家們》、《英國十九世紀吸血鬼源流考》。
在京都,除了寺町通以外,你絕無可能一口氣逛完十家書店,為什麼呢?因為有趣的書店大多分散在各區,所在位置大多隱秘難尋,有了地址,還不見得能夠找到它的正確位置,必須搞懂使用什麼交通工具前往,不然走路會走到鐵腿,像是出町柳附近的獨立書店 NOT PILLAR BOOKS遍尋不著的原因是,我真的不知道地址怎麼找,連 Google 地圖都會欺負我,還有位於東山區大和大路的古書店群落也好想去,但是一直走不到那裡,有時候逛書店也是要看緣分的。
書店的傳承與使命感
攝影者:Who and Go studio
光是寺町通這條街,就有超過十家以上的書店座落其間,最古老的竹苞書樓,已經傳承了260年,目前是第七代店主佐佐木先生持續在經營,很多收藏恐怕比我爺爺的爺爺還要老,名副其實的守書人,依舊在昏暗的日光燈下,堅持用毛筆寫上書名、註解和定價,與歷史時光同存的書店,也讓我們一窺京都書店的昔日風景。其餘的書店大多以販售佛教典籍為主,像是其中堂、文榮堂,畢竟京都是千寺之城,那些已然消失在街道上的寺廟典藏,最後都轉手給這些古書店繼續傳承下去。最新潮的二手書店,我推薦100000t alonetoco.位於京都市役所附近,店主加地猛很愛聊天,收藏了許多關於音樂、攝影、藝術的冷門讀物和經典作品,也販售黑膠唱片、潮 T 以及文創商品,是一間會帶給你靈感的書店。
我曾經照著《只能在京都遇見的二十三間書店》的指示,走訪一間藏書逾萬冊,相當隱秘的アスタルテ(ASTARTE)書房,尋找的過程都足以寫成短篇小說了,那裡有許多珍藏的文學古本裝幀書、坊間少見的美術書、攝影集、戲曲和劇本。而且超多作家簽名書,因為主人與當代藝術家、設計家、評論家、文學作家時有往來,把整間書店看成京都的藝文沙龍也未嘗不可。只可惜,今年五月再次造訪時,店主在門口貼出了無限期停業的公告,因為身體狀況欠佳,需要長期的療養,不確定何時能再營業,感謝三十年來支持的老主顧,看得我一陣鼻酸,眼淚也不聽使喚落下。
試想一間書店有著傳奇性,其實還是根源於店主的人格特質及其收藏吧。我所惋惜的不光只是一間店傲人的藏書,更珍惜每一本書送迎往來,轉手買賣的故事,背後有著許許多多人與書,人與人溫暖互動的過程,這些珍貴的收藏到最後不知道能否轉手給他人,因店主已年邁,若無人承繼,豈不是文化資產的損失。縱使這些書未來能找到歸處,可是書本背後的故事已無人知曉,多麼令人傷感。
隨著一間書店的消失,是不是也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呢?我如此感慨不是沒有道理的,據說京都的古書店正迅速地消失中,所幸還是有年輕一代的人願意經營新型態的書店,町家古書はんのき即是一例,三位愛書人因為古書市集而結緣,各自都有工作,卻好想開書店,於是想到以三人輪流顧店的方式經營這間古本屋,還選在幽靜的民宅巷弄間,有著格子窗、一文字瓦、蟲籠窗的百年京町屋,裡面分類清楚,有三位店主各自的興趣喜好和收藏,女主人喜歡芥子娃娃、民藝和繪本美術、另外兩位男主人,則喜歡文學、哲學、推理小說,以及各類圖鑑、攝影冊、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三人各有所長,以理想構築這個民居空間,讓它在社區裡散發書香。
書店是認識京都的窗口
對我而言,書店是認識京都的窗口,從惠文社的求新求變我看見書店的無限可能;レティシア書房讓我知道獨立書店的經營,不只有靠口碑,也要經常調整店內的陳設和特色選書,這家店有非常多來自日本各地的獨立刊物,老闆又經常舉辦各類的展覽,成為藝廊 X文創空間 X 書店的完美結合。 ガケ書房 給了我一個時尚品味又富含人文思索的書店該如何經營的靈感啟發;三月書房的樸實感與選書堅持,成為我目前經營荒野夢二的動力。
由衷地希望看完這本書的你,也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旅途中獨一無二的歸屬之地,親自走一趟京都書店知性之旅,或許你也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收穫。
(蔚藍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