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不只大三巴,澳門街牌比你想得更有趣 | 藝文隨行 | Traveladdict-旅上癮

十六世紀開始,澳門變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一直到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號,才將主權移交回中國。因此在澳門走一遭,會看到所有的招牌都會有中文及葡萄牙語這兩種官方語言標示著。 也由於葡萄牙為天主教國家,因此路上隨處可見濃濃南歐味的教堂及建築,相當的有趣。 

市議院前的藥局.JPG
天主教影響的建築,連市議會前的藥房都相當歐式(攝影:TravelAddict - 旅,上癮)

教堂.JPG
聖羅倫佐教堂(攝影:TravelAddict - 旅,上癮)  

不過在澳門,除了奇特的文化及葡國佳餚外,最能引發好奇的就是充滿葡式風情的街道路牌了。八塊方形的白色磁磚拼成一整面完整的路牌,牌面的四邊飾以簡潔的藍色邊框,在上方以中文、下方以葡文來標示路名,這些風格一致的路牌不但讓澳門街道的異國風情更加濃厚,而街牌上的路名更讓旅人在路上行走時增添了不少趣味。 

大三八街.JPG
八塊白磚加上藍邊的路牌,除中文外就是葡文相當醒目(攝影:TravelAddict - 旅,上癮)

羅寶博士街.JPG
使用當時駐澳葡國官員名稱命名的街道比比皆是(攝影:TravelAddict - 旅,上癮)

澳門的街名一看真的是又長又繞口,許多街名都是以當時葡萄牙駐澳門官員名字用廣東話直譯而來的,也由於太過繞口,因此許多當地人也會在後面標駐括號來簡稱該路命,以便使用。 

簡寫新馬路.JPG
繞口的街道名稱乾脆用簡稱(攝影:TravelAddict - 旅,上癮)

簡寫十月初五.JPG
簡寫路名在當地人口中念起來多一份親切(攝影:TravelAddict - 旅,上癮)

除了以上的葡文直譯的街名外,還有一條「荷蘭園大馬路」,是因為在海權時代,荷蘭就不斷地侵犯澳門想擴張自己勢力版圖。當時的澳葡軍隊戰勝了來襲的荷蘭艦隊,還擄下不少的荷蘭戰俘日後為澳門修築城牆炮台,為了安置與拘禁這批荷蘭戰俘,臨時所搭建的收容所就稱為「荷蘭園」,後來在這個位置修建的馬路就被稱為荷蘭園大馬路了。 

1荷蘭園大道.jpg
據說為全澳門最長的路名(攝影:TravelAddict - 旅,上癮)

澳門這裡街道特色,有許多巷弄都和當地的行業息息相關。像是草堆街就是因為明清時代,澳門市井小民是以燒稻稈取代柴木,並發展成一個集中販賣稻稈的區域,而這個區域的巷弄就被取了草堆街、賣草地街的路名,附近的果欄街則是在一百多年前有許多水果批發店集中而得名,而在碼頭附近漁民聚居的地方則有許多類似魚鰓巷、魚鱗巷等等一類的有趣名稱,街名就充分反映當地居民的生活型態。 

肚雞協巷街.JPG
許多澳門的街牌名稱看到總是讓人會心一笑(攝影:TravelAddict - 旅,上癮)

澳門的歷史城區有著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築群,除了看看到們當地的歷史遺跡外,澳門巷弄的有趣街名就像是旅途中的一個加分的驚嘆號,下次到澳門去,不妨抬頭看看牆上的街名,也是一種記錄旅程的方式。

 
就愛去旅行同好社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