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文化】異國 + 日本 = ? | 旅行美食 | 咖啡豆仔

為什麼說到日本料理便會聯想到壽司、蓋飯?為什麼談起B級美食便會想起炒麵與咖哩?不知不覺這類資訊便隨著賺人熱淚的偶像劇、嘻笑怒罵的動漫電影植入大眾的腦袋,而我們卻絲毫不介意,那自然而然的反應猶如填鴨的答案,有些制式也有些讓人寂寞;試問倘若1+1 =2 ,那口中的「幸福感」其背後的公式,你知道嗎?

1. 中華 + 日本 = 拉麵

在冷咧的風雪中,推開木製的店家小門,拍了拍肩上的細雪,將粗魯的寒風擋在咯搭咯搭響的門外,溫暖的蒸氣輕柔地撫過凍得紅通通地雙頰,為發顫的身體點一碗熱騰騰的拉麵,大快朵頤後的幸福感讓人怎樣也忘不了,這號稱日本的國民美食「拉麵」,最早卻來自鄰國 – 中國。

RaMe.jpg

北方的麵食想必讀者們並不陌生,在清朝時期簽訂的「日清友好條約」,吸引不少中華僑民遷移到這塊太陽所眷顧的土地上,而麵食文化便也在海港「橫濱.中華街」開始發跡,然而隨著時代演進、國民生活品質於戰後漸漸好轉,對於拉麵湯頭的味道、麵條的勁道與配菜的口味開始愈發嚴謹,假如有人問:「為何值得為一碗小小的麵排隊?」也許是因為這碗拉麵中,濃縮了日本最讓人佩服的傳統美德「認真」吧!

2. 印度 + 日本 = 咖哩塊

和食屋內的明星非「咖哩」莫屬,日本民族對這濃稠的醬汁似乎有著超乎想像的熱愛,一系列的咖哩料理在菜單上相互較勁:咖哩麵包、咖哩烏龍麵、咖哩蛋包飯,彷彿只要淋上那魔法般的醬汁,所有的食物瞬間便被「神仙教母」施予祝福,變成一道又一道叫人口水直流的桌上美人,然而咖哩最早卻源自印度與巴基斯坦,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那香料的魔法席捲全日本呢?

Curry.jpg

明治初期,日本與英國商人貿易交流逐漸密集;明治維新期時,不少與日本友好的外國商人們紛紛在橫濱、神戶等港口附近建房定居,而在這段期間,英國也將殖民國 – 印度特有的飲食文化引進日本國;昭和時期,咖哩塊誕生!在保存容易且方便運輸這兩項優勢的協助下,咖哩順理成章地與日本大米結為連理,譜出近150年的戀曲,至今依舊在餐桌上上演著愛的羅曼史。

3. 美國 + 日本 = 紅豆麵包

日式麵包是殞落的武士與時代洪流搏鬥後的結晶,明治維新時代是科技、船砲的時代,武士的精神雖常在但武士的需求卻蕩然無存,在這被淘汰的世代,為了生存只能自己劈出一條路!不恥下問地與居住於橫濱的西方新住民學習並鑽研做麵包的技術,藉有酒釀發酵進而做研發出日本風味的麵包。

Bread.jpg

紅豆麵包的衍生還有一說,明治7年,於銀座的「木村屋」麵包師傅將傳統日式點心「和果子」(赤大福) 的概念應用在麵包上,將甜甜的豆沙餡與無味的麵包結合,進而誕生了獨樹一格的甜麵包;並於來年4月,獻給賞櫻的明治天皇作為當賞花點心,進而身價大漲。

隨著時代演進與科技的發達,每塊土地之間的距離逐漸縮減,飲食文化每天都在經歷揉雜與融合的過程,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當台灣與日本產生化學作用,兩者之間的 1 + 1 也會等於人人驕傲的「國民美食」吧!

 
就愛去旅行同好社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