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太魯閣】天涼好個秋,錐麓古道尋幽訪勝去~ | 跟著我走 | 琳許

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唯一的史蹟保存區-「錐麓古道」,是一條有著天險之美的古道,也是合歡越嶺古道遺留下最完整的一段。美麗的她,承載著一段悲傷的歷史。

m.JPG
▲錐麓古道的天險之美《攝影:琳許》

1910年日治期間,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實行五年理蕃計畫,為取得豐富的山林資源,恩威並施,一邊壓制一邊安撫原住民。之後日本人在1914年發動太魯閣戰役,為了攻下太魯閣族,由工兵作業隊開闢道路,讓軍隊跟進。當遇到三角錐山這險要地勢時,為迎合作戰需求,先翻山越嶺修一速成道路,戰後為了便於統治太魯閣,於是令原住民開鑿成橫斷錐麓大斷崖的警備道路,使為一永久路線-斷崖道路,就是如今的錐麓古道,名字的由來正是因為這段古道鑿建於三角錐山(大斷崖山)的山麓而命名的。

b.JPG
▲當年開鑿古道的工程是多麼艱辛《攝影:琳許》

錐麓古道原本全程10.3公里,從燕子口進入,出口在慈母橋,但由於道路坍塌,目前只開放到3.1公里的斷崖駐在所,由原路折返。燕子口海拔約274公尺,錐麓斷崖海拔約765公尺(比台北101的509.2公尺還高),在短短3.1公里中的路程中要上升約500公尺,對平日沒有在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是有點難度的。

p.JPG
▲落差超過台北101的高度《攝影:琳許》

r.JPG
▲出發時還要仰望的日月吊橋在爬了一公里路後變成腳下的景色《攝影:琳許》

從燕子口出發,走在古樸綠色的錐麓吊橋上,往下看,藍綠色的立霧溪就在腳下,往左看,可見氣勢逼人的太魯閣峽谷拔地而起;往右上一瞧,可見造型優美、擁有台灣最大跨距的白色日月吊橋。過了橋,進入樹林後,路線為一路向上的階梯,走完最辛苦最陡的一公里路,便到達只剩兩根柱子和地基的巴達岡駐在所舊址,這處平坦的林地曾是最熱鬧的所在,是太魯閣地區最早設置、最晚廢除的警備單位。駐在所,就是日治時期的警察局。日本人為了管理原住民,在合歡越嶺古道的沿線設了許多的駐在所。

d.JPG
▲燕子口的錐麓步道入口吊橋《攝影:琳許》

f.JPG
▲日治時期最熱鬧的地區-巴達岡駐在所《攝影:琳許》

過了巴達岡駐在所後,坡度變得平緩許多,但沒有了階梯,絕大部分都是原始路面,有些較陡路段設有拉繩,上行需藉由拉繩確保不因土石滑動而跌倒或扭傷腳。經過一個山洞和過了一段鐵橋後,便到達了重點的斷崖步道了,剛剛還要仰望的峭壁峽谷,現在是稜線分明的歷歷在目,彷彿是一排站得挺直的雄赳赳氣昂昂的衛兵,帥氣而英姿煥發的頂著藍天,灑落期間的陽光隨著時間不斷變換角度在群山間映照出多變而立體的剪影。

g.JPG
▲過了巴達岡駐在所後的道路變得原始,有些路段要手腳並用《攝影:琳許》

j.JPG
▲經過這個小山洞和鐵橋後,斷崖就近在眼前了《攝影:琳許》

行走在離溪谷七百多公尺的峭壁狹小道路上,落差帶來的真實震撼的確讓人心驚驚得緊抓住山壁的繩索,但也不用過於擔心,只要專注貼著山壁走,互相禮讓,就能好好享受這天險之美。(此處大多路段已經設置鐵欄杆確保行路安全)

o.JPG
▲路窄,來往的遊客需要放慢速度並互相禮讓《攝影:琳許》

步道盡頭為斷崖駐在所,是一片廣大有林蔭的平地,可在此歇息補充水分,回程大部分是下坡,年長者或膝蓋不好的人要小心慢行,不然容易沒踩好導致扭傷,最好持有登山杖,可幫助分擔膝蓋承受的重量。

s.JPG
▲3.1公里處是目前錐麓古道開放的終點,可以在這好好休息一下《攝影:琳許》

t.JPG
▲3.1公里後路基流失,不要好奇硬闖入《攝影:琳許》

【注意事項】

1.錐麓古道往返共計6.2公里,沿途沒有水源,飲用水要帶夠

2.錐麓古道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內,每日控管進入人數,需於入園前1日~30日前上網申請入園證(隨時因應疫情狀況調整入園人數)

3.遊客需要在上午7:00-10:00間在燕子口入口處的票亭報到,超過時間,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人員不會放行

4. 燕子口登山口約有4-5個停車位,如果已停滿,需往前開六百公尺,於靳珩橋左側空地可停車。

5. 全程往返含休息約需5小時,建議早點報到入山


 
就愛去旅行同好社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