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 – 河內】圍繞還劍湖旁的庶民與殖民風情 | 編輯足跡 | Traveladdict-旅上癮

位於紅河三角洲西北部的河內,是座千年古城,西元1009年,越南李朝正式脫離中國統治,遷都大羅〈唐朝期間河內舊名〉,相傳李太祖某日不經意看見紅河上突然升起一尾蛟龍,因而龍心大悅,將大羅改名為「昇龍」。之後因明命皇見此城為紅河所圍繞包圍在其內,故於 1831 年又將昇龍改為「河內」。 

街景.JPG
總是繁忙的河內的街景〈攝影:TravelAddict-旅,上癮〉

河內由於紅河繞經市區,全市計有大大小小 72 個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市中心的「還劍湖」,這裡是河內知名的旅遊景點中心。 湖的北岸保有傳統庶民生活型態的三十六古街區,西側有河內大教堂,南側為法國區,用食物來形容的話就好比傳統河粉VS法國麵包一般有著殖民與傳統的融合。 

還劍湖橋.JPG
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還劍湖〈攝影:TravelAddict-旅,上癮〉

黎王還劍 

如同下龍灣一般,還劍湖也流傳著一個神秘的傳說,15世紀中葉創建黎朝的黎利,有天在湖邊散步,驚見一隻大龜銜劍相贈,此劍宛如神器,黎利用其打敗中國明軍,奪回越南主權。黎朝創建後,神龜又將其劍取回,藏入湖中,這就是還劍湖的由來。至今湖中間仍佇立龜塔,以表紀念。 

龜塔.JPG
湖中的龜塔〈攝影:TravelAddict-旅,上癮〉

庶民文化 – 三十六古街 

河內最古老的商店街,位於還劍湖北邊佔地寬闊的舊城區,這些一條條自皇城建立便綿延至今日的狹長古街道,當時一共有三十六條,條條皆以其商業型態為名,故名為「三十六古街」。米街少不了抖米香氣及撒米入袋的窸窣聲,木偶街則木偶滿布,等著人客上門將它們下架,布街間五顏六色的棉麻絲綢,可想像當時仕女穿梭街中,在綢緞裡挑布準備縫製新衣的歡愉笑聲。走進古街好比穿越時空,可窺見當時商景繁華,舉凡吃喝穿用,在這裡應有盡有。 

36巷.JPG
各式各樣的集貨都可以在古街裡找到〈攝影:TravelAddict-旅,上癮〉

殖民風格 – 法式情懷 

河內大教堂 

河內大教堂也稱作聖喬瑟夫天主堂,為羅馬天主教最早在越南設立的總教區。一開此為葡萄牙人掌管,後來法國傳教會從梵蒂岡獨立,經營就為法國人接手,在西元1886年法國傳教會就以巴黎聖母院為範本,打造了這棟仿歌德式的建築。外牆漆成灰色,是為了營造中古世紀的風格,使其更像歐洲的石造建築。教堂的玻璃鑲嵌也為法國製作好才至河內組裝的,具有濃厚法國傳教會的特徵,也為河內天主教徒的精神信仰中心。 

大教堂2.JPG
宏偉的教堂外觀〈攝影:TravelAddict-旅,上癮〉

河內歌劇院 

法國區中心的河內歌劇院於1911年完工,與巴黎歌劇院一樣為新巴洛克式建築,其中鵝黃外觀、愛奧尼克柱、灰石板磚、螺旋梯,老虎窗與勳章飾帶,都可看出其豐富的建築語言。
 
ezTravel易遊網 - 河內歌劇院.jpg
歌劇院外觀〈圖片來源:ezTravel〉

歌劇院內部 - dulich.dantri.com.vn.jpg
歌劇院內部〈圖片來源:dulich.dantri.com.vn〉

李常杰路 

「李常杰」越南李朝的一位宦官和將領,以這位越南民族英雄命名的路。越南在1883年正式成為法國殖民地,河內也為當時法府印度支那的首都,並從還劍湖南部開始進行都市計畫,當時許多法國官員及傳教士居住在此區,留下了大量的法國殖民風格建築。斑斕的彩色外觀搭上精緻典雅的歐式造景,會讓人在從舊區踏入法國區時,目光感到些許突兀。然而,在街上行走幾時,卻又慢慢的轉變為一種和諧的妥協。也許所謂的「文化融合」就是這樣吧!

李常杰路1..JPG
李常杰路處處可見法式殖民建築〈攝影:TravelAddict-旅,上癮〉

李常杰路建築 - DTiNews.JPG
李常杰路輕易可見到管子屋與法式建築交融的景色〈圖片來源:DTiNews〉

還劍湖北的庶民文化及湖南的殖民風格,讓漫步古城中的你,可以沿著傳統的路,看見歷史殖民的洪流。來趟河內,先從還劍湖區開始探索吧!

 
就愛去旅行同好社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我要留言